第1138期:《郑州大学报》
郑州大学:第1138期:《郑州大学报》
  • 竹筐

    摘要:竹筐   母亲发来一张图片,是小侄女和故乡老房子的合影。  一眼望去,屋子已经摇摇欲坠,狭小的院落里爬满了杂草,锈迹斑斑的锁歪扭地落在门上,几近塌陷的廊沿上,小侄女着一身粉色,背着时髦的小皮包,笑嘻嘻地比着剪刀手,地上惟有一只破损的竹筐。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当上街赶集时,奶奶都要用左腕挎上这只竹筐,右手牵着我,任凭竹筐发出“咯扭咯扭”的声响。若是要到地里忙活,奶奶就让我提一提竹筐,硕大而沉重的竹筐要累得我“呼哧呼哧”地喘气儿。我跟奶奶说,这个筐压得我腰疼。奶奶呵斥我,瞎说,小孩子哪有腰?  邻居家二大爷有着一手制作竹筐的好本事,他坐在一张小凳上,把适宜的竹子劈成许多片,再飞速地一道道打磨光滑。接着,我便只能看到修长的竹片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层层交错,不一会儿,旁边的空地上就变戏法儿似的摞起一堆崭新的竹筐。大家都说,二大爷编的筐不仅结实,而且漂亮。而二大爷也靠着这本领养活了一家人。  那时,竹筐是最让庄稼人踏实的容器。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更是因为在长期的劳作中,对竹筐的依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那时的竹筐之于农民,好像现在的手机之于网民———让人欲罢不能,得之为幸,失之则狂。有一次,竹筐被贪玩的我不小心扔到河里,奶奶知道后,眉毛一扬,眼睛一竖,就操起笤帚追着我把屋子绕了三圈,好在我及时地号啕大哭,又加上乡亲们的劝阻,这才躲过了一劫。这时的竹筐,在我看来就仿佛索命的恶魔一般。于是,我便想,什么时候不要这个筐就好了。  但那时,竹筐是最让我渴望的宝箱。每到农历七月份,我都要跟着奶奶,带上竹筐,去往每一户已经割过稻谷的稻田里。从头到尾,仔细地寻找着一根根“漏网”之穗,将它们拾起,掸去泥土,扎成胳膊粗的一束一束,装进竹筐里。谷粒在稻杆上摇晃着脑袋,一点头一点头的,像是喝醉了。不过醉了也罢,反正最后,它们还是要被熬成一锅香气四溢,惹人艳羡的大米粥的。在那个物质还比较匮乏的年代,这用竹筐满载回来的丰收果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我向同龄小伙伴儿炫耀的资本。其实,哪怕不是收获的季节,奶奶的竹筐里也总会藏满了可以让我惊喜的玩意儿。春天的野花,夏天的莲蓬,秋天的红枣,冬天的瑞雪……很多很多,都是梦的起点。  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竹筐,有着我对生活艰难最初的理解和对幸福最热切的期盼。  那时的我不会想到,仅仅几年过去,承载着数代人的苦难和辛酸的竹筐就已经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被淹没。  奶奶现在喜欢坐在家门口,眺望着远方,从东到西,数着“一、二、三……”,那是收割机走过的稻田。回忆着,回忆着,便又想起了过去,想起了人们错落地站立,弯腰去割稻谷的场面,好像是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跳跃着走过时间。  奶奶说,现代生活变好了,再也不用去拾稻穗了。是啊,我们每天都有着吃不完的大米,哪里还用得着去拾稻穗呢?  在当今新时代,邻居家的二大爷不能再靠着编织竹筐维持生计,所有人也不必为竹筐的丢失而伤怀。竹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它不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了。大人们购物只需在手机上“唰唰”划拉几下便可以等待快递的到来,孩子们出门也背起了时尚轻便的小皮包,走起来包上的挂饰“叮叮当当”,几乎没有人还能想起沉重而粗糙的竹筐。然而,当城市的喧嚣再次唤起人们对袅袅炊烟的怀念时,竹筐却突然改头换面,重新作为一种带有田园特色的符号出现,或者是成为景点的摆件,或者是成为环保的标签。就好像照片中的小侄女,没有经历过用竹筐的艰难时光,却乐意去用它做拍照的背景。所幸,在新的相遇里,我们依然爱着这个老物件儿。  当小小的竹筐映照悲欢,当机器的轰隆响彻天空,当生活的不堪渐行渐远,我感激着。感激竹筐给过我的苦辣酸甜,感激曾经苦难的中国终是将我们托付给了美好的未来。

  • 我的童年坐落之地

    摘要:我的童年坐落之地   最近,读了迟子建的《我的梦开始的地方》,第一次开始对“从前”回忆。迟子建写故乡,写故乡那些微乎其微却竭力绽放自己的植物,写故乡那些淳朴超然且永不失生命本性的人与动物,写故乡那些蕴藏艺术色彩的神话与传说,写故乡那些寄托她对人世幻想的梦境……这种掺杂着对过往怀念又对如今思考的回忆,让人心有触动,读起来舒服,也同时唤起内心深锁的梦。于是我开始拼命回忆,回忆我的梦开始的地方,一个我的童年坐落的地方……承载着我所有童年的地方,是一个村庄。我最先回想起来的,是那里成片成片、高大如山的沙堆。当时由于要建造房屋,沙子必不可少。每个周五下午,回家首先要干的事就是把作业写完,这样就可以不再胆战心惊地度过周末。每次写完后,都飞也似地奔向村庄后面,去寻找可以消遣的“乐土”———沙堆。第二天,又和小伙伴一起,偷拿家里的瓶瓶罐罐,去沙堆里开始属于自己的一天。我们在沙里开餐馆,在沙里建房屋,在沙里享受完成作业后最快活的时光。最后,又在夕阳西下时跑进坐在门口的奶奶的慈祥目光中。  想起沙堆,便想起了沙堆里和沙堆外的人。沙堆里的人,是和我一起跑遍大街小巷的伙伴,我们一起爬进沙子围出的凹陷里,一起偷房东家的扁豆,一起用砖头搭出小灶然后煮出不熟的方便面……沙堆外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离开家人,用自己的力量去换取一个家的幸福。有放学路上把我拉过去当小模特为不在身边的女儿试衣服的阿姨,有干完一天的活计忘记劳累把我放在肩上的叔叔,有生活虽然不富足但依然会在某个阳光很好的傍晚给我们送来好吃的奶奶……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过着最朴实生活的人,是淹没在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人,但他们身上反射出的生活的暖,是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除去沙堆和沙堆里外的人,还有一座启蒙的城堡。那座城堡,也叫小学。在那里,我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系统认识,也遇见了那些严肃且温柔的老师。每天的大课间,我们都会在竹竿间跳来跳去。老师说,竹竿舞是黎族的文化,是苏轼笔下的“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我们在学校喇叭的黎族歌谣里,把脚落进竹竿间的空隙,又在它合并之前,赶忙抽出,拉着伙伴,迎接下一个节拍。那时哪里知道,在竹竿的张合间,友谊就这样轻易地建立起来了,在我们的弹跳间,两个民族的文化就这样隔着千山万水流动起来。城堡里还有个鼓号队,有鼓有号还有镲,那时,我一直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骄傲,因为骄傲,所以每次训练时就用尽全身的力量,让我手中的镲证明它的声音、我的存在。而城堡里的老师,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她们脸上。至今我的脑海里都有那个场景:下课后老师在教室门后笑着向我招手,我跑过去,她递出一包糖,让我回去吃。我至今都不知为何会收到糖,那也是我收到糖时最开心的一次。  我曾搜索过城堡的意思,事实证明,我的形容对了。城堡,是堡垒似的小城。而我的小学,确实像个堡垒。因为承载着我所有童年的那个村庄,并不是我的家乡,是父母工作的原因,让我与那个村庄有了可以诉说的故事,让我有了如今回想起来无比怀念的时光。如今那片土地,除了那座堡垒似的小学,已不剩一砖一瓦……也许它经过城中村改造后高楼林立,可以更加光鲜亮丽,可以让更多人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着他们的故事。但我还是想念从前的那里,那里的沙堆,那里的人,甚至是那里我曾跳过的一根竹竿,我曾敲打过的一个镲。我的童年好像就随那个村庄的一砖一瓦被拆毁被掩埋一般,连带那里的人和事,可我又觉得他们永远都存在,永远存在于我的内心深处。我回忆那里,不是想从那里的生活得出一些人世道理来,只是想,在熙熙攘攘的裹挟里待的多了,是不是该抽出一些时间来,去那些闲散的时光里转转,去感受生活本来的味道……

  • 守望信仰之光

    摘要:守望信仰之光   !!人常问:何为信仰?我道信仰是无边黑夜的一束光,指引着吾辈青年成就长青基业。也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民族之光,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为青年人,我们理应拥有鲲鹏远志,坚定对信仰的追求。如若没有信仰,即使拥有再多,也有可能会陷入“双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境况。或许你会疑惑,面临着现实中的一些诱惑和困难,该如何坚守那信仰之光呢?  历史深处传来坚定的回音。  周游列国十四年,颠沛流离,被困于陈蔡荒野时,众人皆疲惫不堪,而孔子却仍讲经抚琴精神抖擞。当子路因君子亦有此困境而心生愤懑时,夫子的声音犹如黄钟大吕,充满着凛然正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坚守信仰,窘迫的物质条件早已抛之脑后,而心灵仍在逆境中纵然高歌。  若外在事物仍可拼尽人力去改变,但你又奈天命何?欲渡黄河前往晋国,却在河畔闻晋国政变,国君和两名贤大夫皆已丧命。而三年后天命重演,夫子心系昭王,愿借霸主之力实现信仰,却在一个黯淡之夜送别昭王灵柩。  实现信仰,此生几无可能。那,所谓坚守,还有意义吗?当所有人都以为夫子将颓废丧志时,夫子却高声吟咏:“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自己所实现不了的信仰,也要代代传递,不可弃之矣!  而当夫子尚能用儒学化春雨,坚守信仰之时,庄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杀人盈城早已成为常态。战争、权力熏红了人们的双眼,这时代偌大,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竟听不进一句圣人之劝。  于是庄子转身离去。以庄子之才,取富贵如囊中探物,但他的信仰是如此高洁,他怎能容许雪白的羽毛为世间污秽所染?于是他濮水拒相,宁做“曳尾于涂中”的神龟。坚守信仰,他心如澄澈秋水,名利如何能动其心?  但这世界固然没有希望,庄子的信仰却不是绝望。他不忍看到因一人之谗言而使天下血流成河,便用逞能之猴子告诫拨弄三寸之舌的政治家;他蔑视权利,便借鹞鹰守腐肉来讽喻执着贪恋权力之人;他不惜笔墨地大谈鲲鹏展翅,任公子垂钓,是多么盼望能有贤人能拯救世界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用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为信仰之武器,与这世界之丑恶为战,虽反其道,却愈见其力!  儒家之入世与道家之出世诚有二律背反之意,但它们却在历史之长河凝聚为中国人三千年之理智与情感。春风得意时,便高谈儒道治国平天下;若名落孙山,也可安然处陋室,做一回化蝶之梦,醒来世界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道虽殊,其本心可有异乎?  儒道两家诠释了古之信仰,那何为今日中国之信仰呢?注目今日之世界,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中国之治”格外的引人注目。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真知灼见令世界刮目。若要解读中国在洪流中屹立不倒的密码,必然要追溯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个抛弃优渥生活、为了革命颠沛流离、“不惧神威,不畏闪电,也不怕天空的惊雷”,只是坚守信仰“要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像抗击不止的普罗米修斯,为东方带来了信仰的火种,带来生的光亮,让一代代的中国人愿抛头颅、洒热血,在血泪中赴之、从之,推动中国浩荡前行!  我们思往昔伟人之情怀,长愿以其作今日之镜。回首望去,我看见史公在牢狱,屈子被放逐,弃疾在愤懑中将栏杆拍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邓稼先研制两弹,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杨善洲扎根大山建设广阔林场。他们为信仰身陷囹圄,为国牺牲;他们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所有的热血和拼搏,都是为了不负心中的坚定信仰。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中华儿女,他们的矢志不移,他们的忠诚担当,他们的英勇无畏诠释了信仰的磅礴力量。他们将个人的奋斗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随着时间流转,奋斗的接力棒已然转到了我们的手中,今日的我们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拥有了比往昔更宽广的舞台,但同时也有更险峻的山峰要翻越。我们一定要牢记榜样的精神,坚定信仰的力量,守望信仰之光,在新时代的潮流中昂首阔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